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是人们从古至今的共识与目标。共同缔造作为国家提倡的开展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以“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从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核心目的是为了调动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广东云吟村和云南红塘村虽相隔两千公里,但两个村庄均面临着人口外流、人居环境脏乱、缺少公共空间等共性问题。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聚焦乡村资源禀赋,以村民为主体,通过师生村民共同参与,着力提升村内人居环境,唤起了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2021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云吟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外出务工72人,常住人口32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3%。2019年7月起,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郇教授团队的师生,带着城乡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满怀热情来到了云吟村。在新兴县委的领导下,县、镇二级政府联合云吟村村委、村民、研究院、本地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组建云吟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坊,开展“美丽云吟·共同缔造”活动,动员村民、组织村民开展人居环境建设。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为校级研究机构,依托中山大学的学科、人才、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优势,发挥在乡村建设管理和区域协调中的规划、政策制定经验,集成各方面力量,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领域的国家级高端智库,为中国乡村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团队负责人为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郇教授团队通过发挥区域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学科优势,在乡村建设领域做出了专业化、科学化、实效化的业绩。
经过调研发现,无论是地处南粤的云吟村,还是在相隔2000公里的云滇边陲红塘村,均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心化问题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人居环境脏乱、缺少公共空间等问题,这些正是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广大农村的普遍困境。正如调研报告里写的:“这些村的穷,并非穷在偏远,而是穷在思路和认识上。深层次原因还是群众没有被发动起来,背后是基层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等方面存在不足。”
共同缔造工作坊组建后,一场在新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中大师生充分参与,村两委和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的“云吟实验”开始了!云吟村内的村民自治组织如村贤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厨师协会和擅长农房建设的“农村工匠帮”等很快加入到工作坊中,将原本分散的村民个体组织起来,建立起共同议事的组织制度。
2019年,在李郇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云吟村所在的新兴县出台了《乡村振兴领域“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实施细则(试行)》,针对乡村中农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涉及乡村发展建设类、服务类和活动类的公共事务,建立以奖代补制度,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有效调动了村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
2019年7-12月,李郇教授团队共完成调研10余次,部分团队成员开展驻村工作。2019年7月至今,工作坊共组织了约40场公众参与活动,在不断开展的讨论中,中大师生和云吟村民都对云吟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针对村民们提出的集体经济薄弱、人居环境脏乱、缺少公共空间等问题,在工作坊的引导下,村民们达成了通过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使云吟村发展为“集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的共识。
不同于以往村民在规划方案咨询阶段中的象征性参与,“云吟实验”中,村民参与到了前期调研、方案设计、空间建设、共同管理的乡村建设全过程。
村口鱼塘是村庄入口处重要的公共空间,但由于缺乏管理,导致水质不佳,杂草丛生。村民希望在保留鱼塘养鱼功能的基础上,将鱼塘改造为公共空间,心心念念“希望能在鱼塘边散步、跑步”“太阳太晒,有个凉亭老人小孩就可以坐下来了”。李郇教授团队与村民们共同设计鱼塘方案。村民们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在施工方案、凉亭和风车选址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与中大师生一起画施工图纸。随后,村干部、党员带动20多名村民组成工作队进行施工。改造过程中,村民们主动清除整治了水塘及周边的荒地、废弃泥土,还就地取材,灵活利用乡土材料造水车、木船,形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乡土景观。
云吟村村尾的一汪开阔水面,是村内儿童的天然戏水处,与村头的鱼塘遥相呼应。为打造供村内儿童使用的公共空间,村支书黄北添将自家在溪边的原有泥砖房拆除,将其改造成公共的“农家书屋”。李郇教授团队请来了本地知名工匠参与设计,村干部、村民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共同设计了一座包含阅览室、观景天台在内的二层建筑,本土工匠、村民和学生积极参与建设过程,建筑用材使用旧瓦片、木板条、石材、裸砖、竹篾等本地乡土材料。落成后的农家书屋和经过治理后的小溪成为了村民活动的另一重要公共空间。
讨论鱼塘、农家书屋等改造方案的互动过程带给村民的影响是长远的,村民在实践中学习,将本土知识和规划手段相结合,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大学生也学习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乡土知识,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只有村民主动修订的村规民约,才是有约束力的条约。完成鱼塘改造后,村民意识到乡村建设背后还存在着管理和维护的问题。李郇教授团队提出“我们做了什么可能使云吟变得不好”“我们要做什么才能使云吟变得更美丽”等问题,引导村民意识到自身某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并不利于村庄和谐生态环境,主动提出在原有村规民约中加入“共同维护乡村美丽环境”的内容。
在村委的带领下,在中大师生的组织、倡导和协助下,云吟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村民自主管理积极性大大提高;建立起日趋完善的基层治理制度;村内老人儿童获得日益完善的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村校联动也为中大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高校师生参与有效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真正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态度从“观望”到“关注”,继而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思想观念也从“要”变成了“我要干”再到“我们要干”,扎牢了“共同缔造”的思想基础。
2020年1月,云吟村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国第一批15个精选试点村、连片推进村和试点县名单。“云吟实验”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五共”模式——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决策共谋。决策共谋是群众参与的重要体现。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工作坊等方式,了解村民需求,才能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继而共同确定村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发展共建。以改善村民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充分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发动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整治房前屋后环境,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空间建设。
建设共管。针对村内环境卫生、公共空间管理、停车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通过村委会或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参与共同拟订村规民约并监督执行,加强对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成果管理。
效果共评。建立健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及“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对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和反馈,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改进。
成果共享。通过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建成“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乡村环境。
1.可复制可推广。“云吟实验”并非一个孤立的案例。从2009年起,李郇教授团队先后在厦门的院前社、东山、曾厝垵社区,沈阳、武汉、青海、湖北等地的二十多个城乡社区和村庄开展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的实践,证明了以“五共”方法为代表的共同缔造模式,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可推广、可复制。
红塘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是中山大学驻村帮扶点,是典型的山区村。村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茶园5600亩,共有634户农户,总人口2548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茶叶、核桃以及务工。2019年,红塘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但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2021年,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团队带着“云吟实验”的成功经验,进驻红塘村开展“美丽红塘·共同缔造”实践,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2.抓党建凝共识。中山大学始终秉承帮扶工作在哪里,党建工作就首先扎到哪里,已向红塘村派出三任驻村,推动红塘村与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附属第六医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3个教职工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树牢了共同缔造的工作基础。
2021年,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团队与红塘村村委、村民组建了共同缔造工作坊。一年来,团队走遍红塘村各个角落,累计调研里程超200公里,充分挖掘红塘村优势和特色,并访谈108户,发放并回收问卷276份,多次召开共同缔造共议会,了解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诉求。针对红塘存在的茶产业附加值不高、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人居环境需要改善等问题,村民与中大师生共同凝聚了一个美好愿景——“雾淡千树茶,云开万家红。香飘千里外,富裕一杯中”。漫山遍野的茶树,是红塘村最重要的产业,而“万家红”则是在这个云南山村里随处可见的各种花。有致富的产业,有美好的人居环境,这就是红塘村的共同愿景。
3.建茶厂强产业。在中山大学帮扶下,红塘村成功创建有机茶园3000亩、打造网红打卡点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凤庆县和中山大学共同投资在红塘村新建了集体有机茶厂,实现稳定生产后年产值可达500万元,直接带动红木村农户158户共同致富。在共同缔造的理念影响下,村集体决定,茶厂未来的部分盈利将用于设立“公共事业基金”和“共同富裕基金”,前者将用于支持村内的公共事业,后者将用于帮助村民创业。
4.共建美好家园。“家家户户都有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菜的习惯,云南的气候种什么都长得好长得快,我们应该要利用好村民这个习惯,带动村民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这是李郇教授第一次到访红塘村后的发现。2021年12月,李郇教授团队开始与村民共谋房前屋后“四小园”改造,选取了6户村民做示范户。2022年5月,红塘村的第一个“共建小菜园”开建。中大师生与当地村民张大姐家、村干部、村内乡村工匠,用时一周,共同完成了小菜园从地面清表,铺设小径,重新围边,到最后松土种菜的建设全过程。小菜园建设过程对外开放、全程直播,成功带动多名村民到现场报名,20-30人打电话到村委咨询。
第一个小菜园建好了,更多的小菜园和小花园在路上。中大团队与村委共同制定了《红塘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奖代补”制度》,推动村集体设立了人居环境提升专用基金,为有意进行房前屋后改造提升的村民提供补贴,并由中大团队负责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5.激发内生动力。共同缔造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充分调动村民和多方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后,帮扶团队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道多助”。正如红塘村党总支书记郭洪生所说:“张大姐家的小菜园是个非常好的模板,以前都是我们建,百姓看,一直说要‘共建’,这就是真正的共建。”未来,还将有更多力量参与到红塘村的乡村振兴中来,“美丽红塘·共同缔造”,正在进行时!
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建设范式。共同缔造的“五共”乡村建设方法,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还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激励村民们自觉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维护和管理。
一个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工作标准。构建起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标准,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群充分参与的乡村治理长效机制。统筹制定对口帮扶的方案和目标OD体育首页入口,并定期开展成效评估,持续改善。
一种双向促进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一方面,将乡村振兴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全面参与乡村建设,推动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农情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驻红塘村的学生龙晔表示:“作为学生,共同参与村庄的建设,跟村民学习了如何砌砖、就地取材垒墙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看到互帮互助的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对高水平人才的虹吸效应,通过双向促进推动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新引擎”,为乡村发展注入不竭“新活力”。
一把点亮乡村振兴道路的星星之火。区别于传统的“输血”式乡村建设,“共同缔造”范式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凝聚民意、民力、民智、民声、民心,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乡村的自我“造血”,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OD体育首页入口OD体育首页入口OD体育首页入口